各區、市、縣、自治縣衛生健康局、發展改革局、教育局、通信發展管理局、公安局、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局、交通運輸局、應急管理局、醫療保障局,委直屬相關(guan) 單位:
為(wei) 進一步加強我市院前醫療急救體(ti) 係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推動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高質量發展,按照四川省衛生健康委等九部門印發的《關(guan) 於(yu) 印發四川省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實施方案的通知》,結合我市實際,我們(men) 組織製定了《樂(le) 山市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實施方案》,現印發給你們(men) ,請認真貫徹落實。
樂(le) 山市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樂(le) 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樂(le) 山市教育局 樂(le) 山市通信管理局
樂(le) 山市公安局 樂(le) 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局
樂(le) 山市交通運輸局 樂(le) 山市應急管理局
樂(le) 山市醫療保障局
2021年1月5日
樂(le) 山市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實施方案
為(wei) 進一步發揮院前醫療急救在我市醫療急救、重大活動保障、突發公共事件緊急救援等方麵重要作用,根據四川省衛生健康委等九部門印發的《關(guan) 於(yu) 印發四川省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實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特製定本方案。
一、總體(ti) 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hui) 精神,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落實新形勢下衛生與(yu) 健康工作方針,推動我市院前醫療急救體(ti) 係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全麵提升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能力和水平,構建覆蓋城鄉(xiang) 的市縣兩(liang) 級院前急救服務體(ti) 係,為(wei) 全市群眾(zhong) 提供更優(you) 質、更高效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切實保障人民群眾(zhong) 身體(ti) 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原則
堅持“政府主導、科學規劃、以人為(wei) 本、全麵發展”工作原則,通過加大對院前醫療急救體(ti) 係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保障力度,完善急救資源配置;統籌規劃院前醫療急救體(ti) 係建設,促進區域院前醫療急救資源均衡流動;加強院前醫療急救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建設,著力解決(jue) 院前醫療急救人才短缺問題;加強院前醫療急救基礎設施、車輛裝備、配套設備等硬件建設促進院前醫療急救事業(ye) 健康可持續發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zhong) 對醫療急救服務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工作目標
到2025年底,建成與(yu) 我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相適應、與(yu) 人民健康需求相匹配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體(ti) 係,基本建立市縣一體(ti) 化、日常急救與(yu) 應急救援一體(ti) 化、院前與(yu) 院內(nei) 急救一體(ti) 化的院前急救管理新模式。具體(ti) 實現以下目標:
--市級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點建設規範達標。
--院前急救城市、農(nong) 村地區服務半徑分別不超過5公裏、10-20公裏。
--縣域內(nei) 每3 萬(wan) 人口配置1 輛救護車(根據縣域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數),至少配備一台負壓救護車,平均急救呼叫滿足率達到95%。
--全市120急救電話開通率達到100%;120 呼救電話10秒內(nei) 接聽比例達到95%;3分鍾出車率達到95%;院前急救病曆書(shu) 寫(xie) 率達到100%;危急重症現場醫療監護或搶救措施實施率達到98%;服務滿意率達到98%。
--建成統一的院前醫療急救智慧化雲(yun) 平台建設,實現與(yu) 本級區域健康信息平台、二級以上醫院信息係統數據聯通共享。
--急救中心(站)醫務人員數量滿足服務需求。落實救護車配備醫師、護士、駕駛員和擔架員各1名規範標準。
二、工作內(nei) 容
(一)構建規範高效院前醫療急救體(ti) 係
1.完善院前醫療急救網絡布局。2021年底前,全市120急救電話開通率達100%,科學編製完成市、縣轄區內(nei) 院前醫療急救站點設置規劃。有序推進以市衛生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市急救中心為(wei) 主體(ti) ,二級以上醫院為(wei) 支撐的全市院前醫療急救網絡建設,推進急救分中心或急救站建設。探索建立農(nong) 村地區建立縣級急救分中心一中心鄉(xiang) 鎮衛生院急救站一鄉(xiang) 鎮衛生院急救站的三級院前醫療急救網絡新模式,探索建立開展航空醫療救護等多種救援模式,構建水陸空立體(ti) 急救網絡和空地協同機製。
2.加強院前急救網絡單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依托樂(le) 山市人民醫院設置市級急救中心、犍為(wei) 縣縣級急救分中心,各急救站點的基礎建設。各地要按照《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衛醫發[1994] 30號)和《急救中心建設標準》(建標[2016] 268號)相關(guan) 要求,加強對急救中心(站)建設的投入和指導,確保急救中心(站)建設符合標準。完成市級急救培訓基地建設,配備必要的培訓設施和培訓團隊,定期開展培訓工作,以滿足院前醫療急救專(zhuan) 業(ye) 人員及社會(hui) 公眾(zhong) 急救技能培訓需求。
3.加強急救運載工具配置管理。各地要堅持“滿足需要、厲行節約”原則,力爭(zheng) 2025年前,逐步達到縣域內(nei) 每3 萬(wan) 人口配置1 輛救護車(根據縣域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數),至少配備一台負壓救護車。可根據需要購置或采取簽訂服務協議的方式配備水上、空中急救運載工具。落實對急救車輛的標準化管理,全市統一急救車輛的標識、編號和車載設備配置標準,完善急救車輛及車載設備的更新報廢製度,提升車輛和裝備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二)鞏固穩定院前醫療急救人才隊伍
4.強化院前醫療急救隊伍建設。根據市、縣級急救網絡規劃,按標準合理配備院前醫療急救專(zhuan) 業(ye) 人員和急救輔助人員,優(you) 化院前醫療急救人員結構和配置標準,規範人員編製管理,創新院前醫療急救醫師和護士招聘引進舉(ju) 措,確保滿足服務需求。強化院前醫療急救能力培訓,加大急診專(zhuan) 業(ye)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力度;定期組織院前急救醫務人員到二級甲等以上醫療機構免費進修學習(xi) ;規範開展調度員、駕駛員、擔架員等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崗前、在崗培訓。
5.促進院前醫療急救人員職業(ye) 發展。建立健全符合院前急救醫療專(zhuan) 業(ye) 特點的職稱考評製度,側(ce) 重考查專(zhuan) 業(ye) 性、創新性和綜合服務能力。醫院急診醫學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醫師在晉升副高級職稱前到縣級以下和艱苦邊遠地區院前急救機構工作一年,可視作下基層對口支援服務。在評優(you) 評先工作中,同等條件下優(you) 先考慮院前醫療急救從(cong) 業(ye) 人員。
6.完善院前醫療急救人員考核激勵機製。結合院前急救行業(ye) 特點,加快內(nei) 部運行機製、人事管理製度改革完善,建立健全適應院前醫療急救行業(ye) 特點的績效考評體(ti) 係,將考核結果與(yu) 崗位聘用、職稱晉升、績效分配掛鉤。充分考慮單位屬性、職業(ye) 特性、資金保障能力、同隸屬關(guan) 係的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水平等因素,合理核定院前醫療急救機構績效工資總量,在內(nei) 部分配時重點向一線崗位、業(ye) 務骨幹和做出突出貢獻人員傾(qing) 斜。
(三)持續提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能力
7.推進院前醫療急救信息化建設。依托全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信息管理係統,加強急救相關(guan) 信息管理,提升急救係統監測預警水平。加快推進依托市衛生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建立院前醫療急救智慧化雲(yun) 平台建設,推動院前醫療急救網絡與(yu) 醫院信息係統連接貫通,推動急救調度與(yu) 電信、公安、交通、應急管理等部門及消防救援機構的信息共享聯動。探索建立120急救報警智能化係統,實現報警呼救、實時定位等急救功能,提升指揮調度和信息處理能力。
8.持續提高科學調度水平。加強院前醫療急救接報調度能力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創新調度方式,科學合理調配急救資源。全市實行統一院前醫療急救呼救號碼“120”。遵循就近、就急、滿足專(zhuan) 業(ye) 需要、兼顧患者意願的原則,實現急救呼叫統一受理、車輛人員統一調度。地域偏遠或交通不便的縣及縣級市應當設置獨立急救中心(站)或依托綜合水平較高的醫療機構,建立指揮調度信息化平台,根據實際情況,實現市級統一受理、二級調度或縣級統一受理、調度。市衛生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和急救中心要加強對全市院前急救單元人員業(ye) 務培訓和管理,不斷提高呼叫響應水平、全程轉運速度和患者處置能力。
9.提升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質量。市、縣級急診急救質量控製中心加強對轄區內(nei) 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質量控製和監督指導,協助市衛生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做好區域內(nei) 院前醫療急救風險分析和工作規劃,製定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標準、工作流程和考核指標等規章製度。落實醫院首診負責製,建立統一的院前-院內(nei) 銜接流程規範,加快院前院內(nei) 一體(ti) 化綠色通道建設,提高救治效率。探索建設院前急救機構與(yu) 胸痛中心等“五大”救治中心的實時交互機製,推動急診急救一體(ti) 化進程。各地、各單位要加大普及醫療急救知識和技能力度,加強公眾(zhong) 急救培訓師資隊伍建設。開展重點人群在崗培訓、學生群體(ti) 急救技能培訓,有效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
(四)健全完善配套保障政策
10.推進標準化建設。2021年底前,市衛生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牽頭製定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流程和技術規範,統一運載工具、裝備配置和著裝標準,規範全市院前醫療急救行為(wei) 。逐步建立全市統一的公眾(zhong) 急救培訓體(ti) 係,提高公共場所自動體(ti) 外除顫儀(yi) (AED)、創傷(shang) 包紮、呼吸支持、固定搬運等器材配置水平,改善公眾(zhong) 急救支持性環境。
11.科學調整服務價(jia) 格。強化部門協調溝通,科學核算服務成本,與(yu) 財政補助相銜接,建立醫療服務價(jia) 格動態調整機製,合理回收部分成本,保障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有效運行,引導公眾(zhong) 合理急救需求,將符合條件的院前醫療服務收費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12.保障救護車輛行駛權利。救護車執行急救任務時,可以使用警報器、標誌燈具,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不受行駛路線、行駛方向、行駛速度和信號燈限製。自通知印發3個(ge) 月內(nei) ,落實救護車免費安裝ETC車載裝置,保障其快捷通過高速公路收費站,提高救護車道路通行效率。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級成立樂(le) 山市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領導小組(名單見附件),統籌推進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健康委,辦公室主任由市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科科長兼任,具體(ti) 負責推進相關(guan) 工作。各縣(市、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進一步細化工作任務,明確時間節點,落實部門責任地,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二)加強部門聯動。各地、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協作、形成合力。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科學規劃院前醫療急救網絡布局,加強院前醫療急救人才培養(yang) ,加強行業(ye) 監管,確保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質量和安全。發展改革部門要積極配合改善院前醫療急救相關(guan) 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部門要積極開展急救常識普及教育。通信管理部門、應急管理部門及消防救援機構要穩步推進與(yu) 院前醫療急救調度係統的信息共享與(yu) 聯動,縮短響應時間。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門要會(hui) 同各級衛生健康等部門保障急救中心(站)合理待遇。交通部門要製定完善保障急救車輛權利的相關(guan) 政策。醫療保障部門負責統籌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價(jia) 格和醫保支付政策。
(三)加強宣傳(chuan) 引導。各地、各單位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ti) ,廣泛開展政策宣傳(chuan) 和解讀,堅持合理、正麵引導社會(hui) 輿論和群眾(zhong) 預期,全麵提升社會(hui) 公眾(zhong) 自救互救能力。不斷發掘和樹立院前醫療急救工作中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形成典型帶動、示範引領和全社會(hui) 關(guan) 心、關(guan) 注、支持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良好社會(hui) 氛圍。
(四)加強考核指導。各地、各單位要強化政策指導和督促檢查,及時掌握工作進展和成效,堅持以問題為(wei) 導向,著力解決(jue) 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委將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建立重點工作跟蹤和定期監督製度,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取得實效。
附件:
樂(le) 山市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
領導小組成員推薦表